鮮切果蔬(fresh-cut)又稱半處理果蔬或輕度加工果蔬(Minimally Processed Fruits and Vegetables),是一種新興食品工業產品。國際上把鮮切果蔬定義為:果蔬采后經清洗、去皮、切割(或切片)、修整、包裝而成,具有新鮮果蔬的品質,為消費者提供新鮮、安全和營養需要的即食果蔬制品。
在鮮切果蔬加工過程中,由于切割造成其組織結構損害,原有的保護系統被破壞,果蔬汁液外溢,較大的表面及豐富的營養為微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;同時大部分蔬菜屬于低酸性食品,也成為了微生物生長的絕佳培養基。因此,若在消毒環節處理不當,極易導致產品腐敗變質,引起食品安全事故和損失。
基于此,2021年國家衛健委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即食鮮切果蔬加工衛生規范》,從原料選取、鮮切果蔬的消毒工藝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,以保證鮮切食品的食用安全。
鮮切果蔬加工消毒操作
目前,大部分中央廚房和鮮切果蔬加工企業為保證消毒效果達標,在加工中多采用較高濃度NaClO溶液進行消毒,以有效殺滅果蔬表面的各類微生物。在此過程中,由于使用的NaClO溶液濃度較高,容易殘留在果蔬表面,因此需要用大量的清水進行漂洗,以保證盡可能地消除NaClO殘留,避免造成余氯超標等安全問題。同時,一旦NaClO溶液濃度過高,還會對些食品的風味和口感造成不利影響;且當次氯酸鈉溶液濃度很高時,其刺激性氣味還會在加工過程中揮發到車間,對員工健康造成危害。除此之外,在漂洗過程中,所使用的生產用水如果不是無菌水,還極有可能給鮮切果蔬帶來二次污染。
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,可采用將次氯酸鈉和微酸性電解水相結合,提升鮮切果蔬的安全性。即在消毒過程中,先采用中濃度次氯酸鈉溶液(100~200ppm)對果蔬進行一次消毒處理,消毒后再利用低濃度微酸性電解水(30~50ppm)進行二次處理。由于微酸性電解水的主要成分為HClO,在較低的有效氯濃度條件下,殺菌效果仍可達到次氯酸鈉的80倍以上,且對人體無任何細胞毒性,因此可將其用于進行鮮切果蔬的二次消毒。
該工藝不僅能夠確保在有效的殺菌效果基礎上,降低對次氯酸鈉的濃度使用需求,降低余氯殘留風險,消除對食材品質和人員健康安全的顧慮;同時,在微酸性電解水進行的二次處理過程中,電解水還能夠替代無菌水實現對殘留的次氯酸鈉進行漂洗,既能將果蔬中殘留的余氯含量降低至規定范圍內,還能避免鮮切果蔬受到二次污染,利于后續加工和儲運。
次氯酸鈉和微酸性電解水聯合殺菌工藝
研究發現,采用次氯酸鈉和微酸性電解水聯合殺菌工藝處理生鮮果蔬,并將其搭配成預制沙拉進行低溫儲藏,其貯藏保鮮期可達到6天以上;且在貯藏期間,果蔬中微生物含量、失水率、質構和色澤等品質的下降率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緩。
在鮮切果蔬加工工藝中,將微酸性電解水引入消毒環節,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微生物數量、保證鮮切果蔬的安全性;同時還能減少次氯酸鈉的用量,有效控制果蔬品質,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對操作人員健康和環保問題帶來不利的影響。